孝顺的你,过节都送父母什么礼物?喜欢读晚报的你,有什么好点子?大家一起来出出主意吧。
新年越来越近了,不少人都在讨论要送给爱人或是男女朋友什么样的礼物。不过,讨论得最为热烈的是要送给自己父母或“另一半”的父母什么样的礼物。过节了,表表孝心是必须的,送给父母的礼物中蕴含很多温情,也有不少讲究。
看看他们送的啥
A、八年轮流“值班”:
想见证父母同庆百岁生辰
对于李清贤、李渭贤、李天功、李育贤四兄弟来说,能陪伴九十多岁的同龄父母一起“冲”过百岁大关,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作为村上有名的四孝子,他们过新年和平时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陪伴照料老人,在父母家里轮流“值班”,端茶送药,给二老送上欢笑和祝福。
3天一轮的值班,是儿子们最重要的事情。新年如此,平时也是如此。老大周一到周五白天全陪,到了晚上,则是老二、老三、老四三个弟兄轮番上阵。轮到谁,谁就早早来到钱桥的父母家,给二老洗身穿衣、喂食刷牙、端屎端尿……从8年前母亲中风瘫痪开始,这个制度一直保持了下来。儿子们都是国家干部,却一次次舍弃了远游的机会。“身在外,心在家,一到外边心里就不自在。”老三李天功在不久前的家庭聚会上,还为父母创作了一首题为《亲亲我的爹娘》的诗,让卧床的老人开心不已,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值班时基本不睡觉”,老三李天功介绍,二老每晚要起夜三四次,从网上淘来尿床警报器后,大家感觉轻松了不少。牛年新年即将到来,儿子们准备了补品、药品,以及温馨的节目。喜欢摆弄摄影器材的孙辈们还准备每年新年照一张全家福,一直到二老共同迎来百岁生日。
B、老知青:
亲手种的花生更特别
无锡平安殡仪服务公司老总许伟达,1969年被下放到盐城大丰万盈乡做知青。当年他17岁,而他的父母是40多岁,要供养三个子女,日子紧巴巴的。在许伟达的记忆里,很多无锡知青是跟父母一起下放的,因此即使过年也不回无锡。但他除在下放的第一年没回家过年,以后每年都回无锡跟父母团聚。
“我自己种的花生舍不得吃,到过年时就带回家给父母,算是礼物。”许伟达说,在他们下放的地方,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平常以玉米为主食,还吃山芋干。下放的知青在参加集体劳动之外,每人也有少量的自留田。但下放的前两年,他对种植技术还不熟,到第三年他熟悉和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和生产,就学着当地老乡在一分自留田里种了花生。夏末秋初时他收获了10多公斤花生,但舍不得吃。“那时很多物资是计划供应,过春节也要凭券购买,有的东西有钱也买不到。”
那时,许伟达从盐城乡下回无锡要坐一天一夜的轮船,船到江阴时他就感觉回到家了,想到可以将自己亲手种出的花生孝敬给父母,心里就特别激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送亲手种的花生给父母很特别。”
C、她要买台洗衣机给母亲
在无锡一家旅行社工作的江小姐,老家在
湖北红安,一般两年才回一次家,平常主要通过电话问候父母。今年春节,她将和爱人一起回老家过年,给父母准备的礼物有现金、衣服、洗衣机。
江小姐和弟弟现在都在无锡工作。她和弟弟上大学期间,父母借了些钱,因此她这次回家送给父母的首先是钱。“父亲的衣服很好买,但母亲显胖,很难买到合身的衣服。”江小姐说,购买母亲的衣服,她要花不少时间。
江小姐的家在距镇上还有10公里远的山村,以前她家都是在小河塘边洗衣服,冬天时阵阵冷风加之刺骨的水,一盆衣服洗完手会冻得通红。如今,她家生活用水是来自压水井,刚压出的水用来洗衣服还算暖和,但她考虑到井水洗衣服冷得也很快,母亲现在年纪大了搓揉也费力,于是决定买台洗衣机作为给母亲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