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七夕节前夕,在
湖北省浠水县一栋老民宅里,一对八十六岁的老人,翻检着珍藏的两百多封往来书信,和三百多首唱和诗句,迎来了历尽磨难又重逢的二十六
周年纪念日。 刘谷香老人和王宗之都是浠水关口镇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1941年冬的一个夜晚,王宗之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刘家集中,抱着抗日救国的志向,投考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参军入伍。目送王宗之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之中,十七岁的刘谷香暗自许下心愿,非王宗之不嫁。战火纷飞中,两人断了音信。迫于压力,刘谷香的父亲接受了同村一位杨姓财主的聘礼。然而,早已心系王宗之的刘谷香宁死不从,东躲西藏逃婚。在逃婚中,喜好诗文的刘谷香写下了四十首《落花词》,篇篇饱含着对王宗之的思恋之情: “春梦无凭我独怜,花红酒绿为谁妍?数声鸟语啼疏雨,一曲骊歌唱淡烟。转恨玉箫空订约,欲留春驻杳无缘;无端最是春深月,偏向情天缺处园”。 1945年八月,八年抗战结束,三年内战烽烟又起。1946年八月,王宗之抽空回家,与刘谷香私定终身。这年四月,国民党军队开始节节败退,王宗之所在部队开始撤往
台湾。赴台前夕,王宗之专程回家与刘谷香告别,夫妻俩连续三个晚上没有合眼,他们知道,这一别又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夫妻俩说一会儿,哭一阵,哭完了再说。刘谷香将自己平时写的情诗装订成册,并将结婚照贴在上面,叮嘱王宗之不要忘了家乡,不要忘了家乡的她。29天短暂而温馨的夫妻生活,支撑着王宗之在台湾的日日夜夜。部队进入台湾,与大陆通信中断,王宗之一直没有机会与刘谷香联系。而29天短暂而温馨的夫妻生活,让刘谷香的生活吃尽了苦头。解放后,因为国民党家属的身份,她多次遭到批斗、游街。后来被迫改嫁,与当地一位出身好的教师做了7年夫妻,丈夫病亡后,又为生活所迫,再嫁给了一个转业军人。5年后,这位转业军人在一次施工中身亡。两次改嫁,留下了三子一女。从1963年起,刘谷香就带着4个孩子艰难度日,她心中唯的一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到王宗之:“我有这个决心,只要王宗之在台湾,我在内地,就能找到我的夫君。” 1979年元旦,王宗之在山中偷听海峡之声广播,听到了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全国人大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他又等到了一条更好的消息,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2010年8月12号,七夕节前夕,王宗之回到了阔别36年的家,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刘谷香。去时青春年少,如今已经两鬓如霜。两位白发老人相拥而泣,久久不愿分开。在他们彼此看来,出现在眼前的,依然是当年心中的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