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过春节的习俗:
1、扫巡
莆田人在年前都会给房子来个大扫除,莆仙话叫做“扫巡”,“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通常选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中的某一个晴天,预示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
2、贴春联
除了我们平常见到的春联外,莆田还有一种特有的白头春联,在红色的对联上方留有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
这一习俗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朝倭寇之乱,据传此举是为了悼念当年在倭乱中遇难的人。
3、廿五日头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也是行善积德的日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也要注意不能跟人讨债,被讨债的人会觉得很晦气,会跟你生气。
这一天也不能与人发生冲突,必须和和气气过完这一天,不然来年会很衰。很多城隍庙也会在庙内给穷人发放食物。
4、置办年货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做红团、炸荔枝肉、买年货等等。炸豆腐是莆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贵。
为了保存时间更长一些,通常在出锅后在上面撒盐。而红团则是莆田人逢年过节必做的拜拜贡品,红通通的颜色喻示红红火火,圆圆的形状喻示团团圆圆。
5、除夕(三十瞑)
莆田人称除夕夜为“做岁”,也叫“三十暝”,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叫“围炉”,很形象很生动。年夜饭过后,长辈分发压岁钱。莆田还有除夕关起门来吃团圆饭之说,有不让倭寇进来之意。
另外每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会在家里摆上一桌贡品,杀一只大公鸡,准备十二点过后(即除夕到来)的“辞年”仪式。
6、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早,开门放鞭炮,然后人人都要吃一碗线面,线面上都会放满配料,如煎鸡蛋、油炸豆腐、炒花生、油炸紫菜等。
“食面了添一岁”,吃了线面就长了一岁。每人一碗,代表又长了一岁,也寓祝全家长寿。吃过线面,换上新衣服出门游春。莆田人称新年出门游玩叫“游春”。
7、大年初二
因当年倭寇入侵缘故,莆田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莆田人互不登门,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现在这天成了朋友相约外面聚会的最佳日子。
8、大年初三
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
9、大年初四
明嘉靖年间,福建沿海倭乱频繁,兴化民众因此逃亡至山区,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赶跑倭寇。老百姓才纷纷于当年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大家一方面掩埋被倭寇杀害的亲友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10、大年初五
初五这天,人们又象大年初一一样,各家各户串门走访,回忆过去的历史,联络乡邻的感情,畅谈未来的希望。
11、元宵
莆田的元宵算是最热闹的了,时间跨度长达一个月,规模堪称全国之最。莆田元宵不是集中在正月十五这天,有些村子提前十来天,有些则是正月底。不同区域里,习俗也存在差异。
莆田民间元宵,会有菩萨巡游、游灯、摆棕轿、爬刀梯、打铁球、赤足蹈火等活动,有着浓厚的莆仙特色。如此隆重、特别的元宵,每年都会吸引国内外的媒体聚焦。
12、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称为“头牙”。头牙过完,也就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一年的忙碌生活也正式开始。
扩展资料:
莆田是福建地级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1-2] ,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之一。
莆田有湄洲湾、 兴化湾、 平海湾三大海湾,陆域总面积4119平方公里 [1] ,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329万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