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提问人:自控 〃 发布时间:2019-08-20 14:10:52
浏览次数:918 更新时间:2022-06-19 08:02:08
对于“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这个问题大家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给我个参考意见呗,谢谢大家啦~
春节:在民间习俗中,春节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在农村,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进入了过年阶段。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相传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他要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善恶。过去有“二十三,糖瓜粘”的童谣,人们用糖瓜祭灶神,为的是用又甜又粘的糖瓜粘住灶君的嘴,免得在玉皇面前讲人间的坏话。还要供上黑豆、甘草和一碗水,以祭灶君所骑之马。灶上对联大都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一种迷信。在生产力和科学都不发达的年代,灶王便成了农民崇拜的对象。建国后,祭灶的习俗已经逐渐断绝。人们在这天都要“扫房”(也有的地方在二十四扫房),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这天早饭后,人们把屋里屋外、房前房后彻底清扫一遍,家具、衣服洗涤一新,干干净净的迎接春节。
过了腊月二十三,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民谣说:“二十四,扫房子(也有说“二十四,写大字”的);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画(指年画、窗花、对联等);二十九,糊香斗(烧香时用的香斗);三十儿,流油儿(指炼油、烧肉、炒肉);初一,初二磕头儿(指小辈的给长辈的拜年)”。这些天,人们都忙忙碌碌,准备过年。腊月二十八,家家都在门口贴上大红醒目的春联,以此来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表达自己的心理愿望。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这天,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共进丰盛的晚餐。旧时,在除夕之夜有“守岁”的习惯,全家坐在一起,欢欢笑笑,享受天伦之乐。在这新旧年交替之际,辞旧迎新,守岁至半夜,人们还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取其“更岁交子”(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之意。这大概是饺子的来历吧。
阴历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近些年来,鞭炮、烟花工艺更臻精妙,创制了很多新品种,更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后,小辈要给长辈拜年,行作揖磕头礼。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利话。乡邻如有不和睦者,也借此机会消除隔阂。正月初五称为“破五”,人们都在“破五”前后互相宴请,表示亲密无间,友好相处,以此来增进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