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艾和菖蒲、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涂雄黄等多种形式。
扩展资料: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扒龙船、食粽子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历史渊源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大节,起源于百越地区古越族举行龙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史籍记载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
自秦汉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为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扒龙船,即是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族人祭龙图腾的一种祭祀活动。百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图腾祭祀的习俗,在每年阳气旺盛端始的农历五月五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角黍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解厄祈福。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习俗
全国浪漫热线:
添加了解最新报价和优惠活动详情
微信号
ch8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