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它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
民俗习的研究成果表明:民俗最富于传统性,因为它是人民大众在长期的历史年代里,世代传承的结果。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不断的重复中,俗民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这种习俗一旦形成,是任何力量也难以阻断和改变的。
寒食节虽然起源于春秋介子推,但最早被明确记载的是两汉之际桓谭的《新论》:“太原郡民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从那时起,史籍中关于寒食节记载的屡见不鲜。可见寒食习俗愈演愈烈,寒食习俗的内容,最初只有禁火和寒食。到了南北朝时,寒食节活动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提到寒食节的习俗活动有挑菜、镂鸡蛋、斗鸡蛋、斗鸡等。但那时的游戏娱乐性活动到了唐代才达到全盛时期。首先寒食节有了固定的节期,唐代官方规定:寒食节放假七日,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均可休息,长年以来已成惯例。其假期之长,在唐朝规定的八节中位居其首。唐代寒食放假也恩及官户奴婢,《唐六典》卷六(刑部都官)记载:“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官府奴婢在唐代为最低下之人,一年到头苦于使役,仅有三次休假,而寒食为其一,可见寒食节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由于寒食节是个大节,所以再重要紧张的时期都要放假。史书载元和十四年,唐朝攻下淄青镇,田弘正出任节度使,采取了许多安民措施,其中包括寒食节依旧放假七日。《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记载:“弘正既入郓,悉除苛禁,纵人游乐,寒食七夜不禁行人。”相反,寒食不放假,就在都城也会引发民乱。会昌五年,唐武宗在长安筑仙台,三千官健加紧施工,破例不放寒食假,差点引起祸乱。《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记载:“寒食,从前以来,准式赐七日假,筑台夫每日三千官健,寒食之节,不蒙放出,怨恨把器杖,三千人一时衔声。皇帝惊怕,每人赐三匹绢,放三日假。”
到了宋代,当朝者继承了唐代的做法,仍旧改火、寒食、给假期。与唐代不同的是,朝廷也于寒食前后出祭,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少数民族所建的元朝虽然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汉族的传统,但在岁时节日方面却遵循了很多前朝的规制。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对官员的休假规定“若遇天寿、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可见寒食仍是各节中的大节。
由于自唐以后直到明清,寒食节一直成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中的大节,特定的活动越来越丰富。首先是在位皇帝惯例把钻来的新火传赐给在京诸臣,作为一种恩惠赐与和联接沟通君臣感情的节日交往。同时,为政者还吸收了民间的郊游、镂鸡子、斗鸡、走马、蹴鞠、击球、荡秋千、插柳等活动。对此白居易《和春深》诗云:“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化,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宋代寒食的活动更胜于唐代:《乾淳岁时记》记载可见一斑:“清明前三日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事车马,朝饷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饧稠,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如大昭庆九曲等处,妇人淡装素衣,提携儿女,洒壶肴垒,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柳士仪随车而归。若王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游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歌舞中,而游手末枝尤为盛也。
到了元代“清明寒食,官廷于是节最为富丽。”大都城内“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其乐不减于宫闼,达官贵人豪华第宅,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事。”而江淮等地,则盛行寒食节在家门插柳技,有元诗为证:“行装迢递转孤城,一路闲呤缓客程,泼火雨晴饧粥冷,落花风暖笋与轻,感时已习庄生梦,遗俗空怀介子情,只有啼鹃解人意,平芜漠漠西三声。”
明清以后,寒食清明的活动内容更多,规模更盛,以致在清康熙癸丑(1673)清明日期间,由于游人过多失控,在苏州府还发生了“拥挤践踏,踏死九人”的悲惨事件。
正因为寒食节习俗自古被官家和百姓极为重视,所以其活动内容逐步渗透和扩张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寒食农事
寒食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竞荣,正是农事百业一年课作开始之始,据《常州府志》《风阳府志》《嘉禾县志》记载:在南方清明农家浸种,下早秧。而在北方则有“清明前后,安瓜种豆”的农谚,寒食清明期间,也是茶农采摘新茶品尝新茶的最佳时间,《本草纲目》记: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这些对于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和国度,可见寒食清明节的节日习俗,是何等重要。
寒食药业
清明时节阳春和煦,阳气上升,百草生升,正是医家拾灵采药之绝好时日,《本草纲目》载:寒食“小麦蒸饼凡苡所需,且能治疾。用此物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本草纲目》中还有寒食饭、寒食面、寒食粥、寒食糯米等药方十余种。《齐民要术》中有寒食清明节期间为种植地黄的最佳时节的记载等等。
山东《沂州志》还有“清明作面燕插柳于上,阴干,专治小儿腹泻”的记载,而
湖南《新宁县志》有以清明日清晨以瓮蓄水,后造酒,可防百病的记载。
寒食饮食
寒食饮料为春酒、新茶、清甘水等。寒食食品品种繁多,主要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寒食青精饭。供品有面燕、蛇盘、枣饼、神餤等也是寒食特色食品。
最值得重视的是古代寒食节的休闲娱乐活动,至今仍兴盛不衰,如寒食清明踏青演变为今天休闲旅游活动;寒食清明插柳演变为今天的植树造林,特别是清明节种植纪念树;寒食清明的鞠球发展演变为今天的风靡世界的足球活动;至于打秋千、斗鸡等活动则一直被人们所喜爱而保留至今。
综上所述,寒食习俗及其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