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婚礼习俗都有什么_婚礼
2019-12-17 06:29:08 简婉秀 阅读:398
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婚礼习俗。而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着每个时代的新人。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婚礼习俗还是有或多或少的变化的。那么你知道50、60年代婚礼习俗都有什么,都是怎样的吗?小喵今天来科普一下老一辈的婚俗小知识。
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正处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一切百废待兴。这个时候的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后进行个性化融合,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五十年代,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老习俗。干部明显是这一时期“新”重要代表,与干部联姻,很多人的梦想。至少在汉族社会,传统和中西合壁婚礼消失了,一种新的婚礼取而代之。打点打点老岳丈,孝敬孝敬丈母娘,算了;吹吹打打迎新娘,旗袍西装结婚照,免了。然而再“新”的婚礼也有三个“旧”的元素清晰可见:结婚男女可以在一起合法生活;婚礼告诉大家能在一起合法生活了;结婚证合法共同生活的法律凭证。
新人讲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五十年代后期,婚礼形式颇有一波两折的意味。随着社会秩序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有些职工条件改善,分了房,买了自行车,大跃进时盛行结婚不误生产,下班骑车接回新娘,亲朋好友喝喝小酒、闹闹洞房,但无非是搞几个小菜,包顿饺子……这种略有抬头的“小康婚礼”却因“三年困难”到来,很快消亡。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的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等,人们苦苦支撑着中国经济。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债。这一时期婚姻的另一个负面产品,就是诞生了大量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的孩子。但是随着困难时期逐渐熬过,文化大革命却从天而降。家庭出身、职业成份完全主导了婚姻。中国本身就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姻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等。虽说大革命打击传统文化,但这些习俗在这个时候居然还是有影响的。
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入洞房的当晚还在欣赏“最最珍贵的礼物”《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画册。借用招待所房间当新房,桌上摆的两个暖瓶和一套水杯算是很实用的结婚礼物。可以看出来,在“红色风暴”席卷神州大地的岁月里,一对青年男女举办的普通婚礼也被狠狠打上了政治色彩。
不论是50、60年代的婚礼习俗,还是现在的婚礼习俗,其实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时代的特色。有意思的是,我们依然能够在想象过去的婚礼场景中感受到老一辈的革命感情,再看到现在仍然在牵手的他们,心中对爱情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声明: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